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1625冰封帝国 > 第七章 额亦都与范德萨

第七章 额亦都与范德萨(1/ 2)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接下来的几天,船队乘着从鄂霍次克海南下的寒流向西南方向快速驶去,沿途见到合适的港湾也会停下来探查一番,并按照抵达的时间进行记录。

遇到大的沿海部族,尼堪也拿出一些布料进行拉拢,对于看中的港口也派了少量人手在当地进行码头建设。

兴许是老天保佑,尼堪带着的这五艘杉木制造的“大船”一路上并没有遇到突然吹来的狂风,也没有大暴雨,十余日后又抵达了一处大港。

这几日,尼堪让五艘大船上的人分别拿着一根长约六尺的木杆在中午前后立在船上,让人观察木杆与其影子,当五艘船上的人几乎同时汇报木杆与影子的长度相同时,尼堪顿时松了一口气。

在接下来的几日,尼堪让人对海岸线观察得更仔细,当某日遇到了一处大海湾,海湾东北处还有一条大河流下来时,尼堪心里隐隐有些笃定了。

纳霍德卡湾,后世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民用港口,此处离他的目的地海参崴只有不到两百里。

果然,在此地他们又遇到了一些当地人,一些以捕鱼、捕杀海兽为生的费雅咯人,也是建奴嘴里的“东海女真”的一部分,从他们嘴里,尼堪了解到这条大河叫佛林河,也就是后世俄罗斯的卡亚河。

听到佛林河的名字,尼堪一下便确信自己就在纳霍德卡湾,他后世在此地旅游过,知晓这条河流在当地土人嘴里的名字。

如今才是十七世纪,纳霍德卡毛都没有,于是尼堪便将此湾命名为为佛林湾,今后的港口便叫佛林港。

佛林湾东西两侧都有深深嵌入山里的小海湾,是天然的避风港,当晚他们就在东侧的小海湾停靠。

第二日,他们继续沿着海岸线向东进发,在第三日时终于发现了一处疑似“海峡”的地方。

尼堪忍着心里的激动,让船队继续向西行驶,沿途连续经过三个小海湾,任何一个都是天然的良港所在,当他们抵达第四个海湾时,这处海湾明显比前面三个更为幽深狭长,等他们抵达最里面时,尼堪已经确信此处就是海参崴了。

“厂”字形的形状,沙漏提供的时间,东边的佛林湾,若此处还不是海参崴的话,尼堪便一头撞死算了。

不过此地明显是有主人的。

还不止一个。

海湾的最东边,也就是最深处,停着一艘巨大的船只(相对于尼堪的船只来说),看那船型,应该是一艘西洋人此时比较流行的用于短途贸易的亚哈特帆船。

船只比尼堪的两层甲板“大船”要大上一倍多,尖头方尾,有三根桅杆,都是纵帆,船腹庞大,越到上面越收紧,不是那亚哈特帆船是什么?

“愤怒的郁金香号”

尼堪仔细看着船体上的字母,大致翻译出了它的名字。

嗯,多半还是一艘荷兰船只。

“轰!”

就在尼堪的船队企图接近那艘大船时,亚哈特凸起的腹部打开了几个窗口,伸出了三门火炮。

其中一门火炮首先轰响了。

包括孙佳绩在内的人都是大惊失色,纷纷向尼堪请示要还击,不过尼堪却摆了摆手。

那门轰响的火炮射出的炮弹在离靠得最近的那艘小船前面十几丈的地方落下了,激起了大片的水花。

尼堪让孙佳绩打出旗号将小船撤了回来。

不多时,一艘独木舟驶过来了,上面坐了三人。

这是一艘很大的用整段桦树杆制成的独木舟,当先划着双桨的明显是当地的土著,后面坐着两人,一人也是土著的打扮,不过上身却穿着一件棉袍,戴着鹿皮帽子,胸前挂着一大串珠子,细眉小眼宽脸庞,颌下一撮稀稀拉拉的山羊胡子。

而后面那人则是典型的西洋人,约莫三十多岁,黄褐色的头发,上唇留着一抹黄色的短须。

白色的衬衣,橘色的盖到大腿的双排扣外套,袖口还有白色的蕾丝花边,白色的紧身长裤。

黑色的敞口牛皮鞋,鞋面上一对蝴蝶结。

腰间挂着一柄长剑,不仅如此,腰间皮带右侧还挂着一个小盒子,见到这个小盒子尼堪心里一凛,若他没有看错的话,那一定是一把短铳。

尼堪让人放下网绳,不过那坐在中间的人却大喊道:“你们是什么人?”

说的是女真语,估计是当地的土人。

尼堪想了想,决定还是实话实说。

“我等是从北边来的阿斯兰汗麾下的人,前来此处贸易,你们呢”

那人甫一听到阿斯兰汗几个字,先是一惊,接着又仔细看了船只、船上的人以及那红底、绣着飞龙、猛虎、火枪图案的旗帜,犹豫半晌,与那西洋人嘀咕了几句便当先爬着网绳上来了。

那人上到船上后,见尼堪等人并没有对他怎样,便向下招招手,那西洋人倒是干脆,三两下也爬上来了。

尼堪向他们俩伸出了右手,“我是阿斯兰汗手下的大将朱克图……”

那人却一脸不相信地摇摇头,“你不是朱克图,传闻朱克图是一个大胖子”

尼堪忍不住大笑起来,“难道阿斯兰汗手下诸人是何长相你们都清楚?”

又继续说道:“林中叫朱克图的有好几个呢,我便是其中之一”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

上一章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谍影凌云大明1805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女帝:你竟然想当我相父人在红楼,开局倭寇送经验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开局被始皇问斩怎么办?干宋美国农业不发达,需要金坷垃扎纸匠:这是聊斋明末
返回顶部